荷蘭時間2014年3月25日下午,聚集了五十多個總統(tǒng)、首相的核安保峰會(NSS)結束。作為發(fā)起人的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閉幕會上一共回答了四個問題,其中只有一個跟本次峰會的主題有關——核安保,其余問題都指向克里米亞危機。
峰會本來就不是談事的地方
這不能怪他,峰會進行期間,發(fā)生了好幾件大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歐洲,帶著飛機訂單和大國威儀,所到之處一片歡騰;俄羅斯因克里米亞事件被踢出G8,享受屬于它的政治孤立;失聯了17天的馬航MH370航班墜落南印度洋的消息,不早不晚就在峰會開幕的那一刻傳來。于是,人們賣力地談論所有的話題,除了核安保本身。
跟克里米亞的歸屬、中國人要買多少飛機相比,恐怖分子偷竊核材料制造核武器的威脅,似乎十分重要,以至于讓這一議題連開三場高級別峰會還沒有結束,但卻沒有在海牙形成一項針對危險核材料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協(xié)定。
作為本次峰會最重要產出的《海牙公報》,雖然針對全球核安全體系、國際原子能機構作用、核材料安全等十多個領域提出了六項具體措施,但這些措施都不具約束力。
對于如此“有限”產出,參會者事先就有預期。荷蘭外交部峰會談判組負責人Piet De klerk接受包括南方周末在內的媒體集體采訪時,就已經明確告知,2009年由奧巴馬發(fā)起倡議時,計劃四年內解決世界范圍內危險核物質的安保問題,“海牙峰會已經是四年時間表的尾聲,但還沒到出結果的時候。”
果然,《海牙公報》預告了峰會下一季:2016年,華盛頓。這也意味著,基于峰會這種短期機制快速解決全球核物質安保問題的高期待,事實上已經落空。
海牙策略研究中心(HCSS)的策略分析師Maarten Gehem在本次峰會召開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期待落空的跡象在2012年首爾核安全峰會時就已顯露。“美國和俄羅斯都沒有進一步削減武器級核武器庫存的意愿,也沒打算升級自己的安保條約。”
會后中國與會者的看法,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強制力全球協(xié)議”缺失的原因。
3月24日下午,在由博物館地下室臨時改造的中國代表團新聞辦公室里,中國裁軍與軍控協(xié)會秘書長陳凱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峰會這種形式本身就不是正式的國際談判場合,核安全峰會的目的是喚起對核威脅和挑戰(zhàn)的全球共識,敦促各國盡快簽署核安保領域已有的法律文書,比如《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CPPNM)修訂案。
準確地說,海牙峰會盡管取得了不少進展,還是有大把峰會參與國還沒有簽署CPPNM修訂案,這其中就包括發(fā)起者美國。除此之外,現有針對核安保的國家行動全都基于自愿,這意味著各國都沒有強制報告本國核安保狀況的義務,即便決定向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報告,也沒有衡量各國行動、目標的一致標準。
“單一核安保全球條約的缺位,反映了主權國家不愿意把主權轉讓給超國家機構。” Maarten Gehem表示。
核安全保護:中國做了,得讓人知道
在所有的眼睛都盯著奧巴馬和習近平的時候,不太有人意識到,與核安全峰會幾乎同期進行的,還有核知識峰會(NKS)和核工業(yè)峰會(NIS)。
看上去不怎么重要的NKS和NIS,類似于“敲邊鼓”的“邊會”,從第三方機構和工業(yè)界的角度,通過發(fā)布研究報告、宣揚商業(yè)機會等方式,間接影響、游說核安保主會場的議程。
從參與兩大“邊會”的表現來看,中國還是習慣于在國際場合“少說多做”。而在哈佛肯尼迪學院貝爾弗科學和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的張會博士看來,這種低調謹慎跟國際場合中大家普遍的做法很不一樣。
NKS的一場發(fā)布會上,一家韓國研究機構KINAC借機會不遺余力宣傳韓國在建設核安全示范中心方面的成就。當時,坐在臺下的張會聽后的第一反應是,中美合作在華建設的核安全示范中心“比韓國這個大多了”,但NKS的會議上除了他和少數的中國記者,很少看到中國代表,更談不上在會上主動發(fā)言。
而在核工業(yè)峰會的正式參會代表名單中,中國工業(yè)界的唯一代表就是中國核工業(yè)集團(CNNC)。
“我去拜訪時跟他們說,要更多信息公開、更多透明,否則做了很多國際上并不知道。”張會還提到,早在2008年時中國就有了專門的核材料運輸管理條例,但一直沒有公開。
2012年首爾核安保峰會后,不少國家承諾要加強預防核物質的走私,這項名為“禮物籃子”(Gift Basket)的行動要求各國增強輻射探測能力。
一家國際機構統(tǒng)計各國往“禮物籃子”里扔的東西時,沒有發(fā)現中國方面的情況。而事實上,中國已經完成了兩座高濃鈾研究堆的退役,正把另一座改造為低濃鈾,此外還在幫助非洲國家加納改造一座研究型反應堆。而高濃鈾正是武器級的核材料,高濃鈾變低濃鈾正是三屆峰會以來一直堅持、減少核恐怖主義的正確做法。為了打擊核材料的非法販運,中國已經配備了覆蓋陸路、海運、空港等各類口岸的輻射探測設備。
“中國已經給籃子里扔了不少東西了。”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說,沒有出現在由相關國際機構出版的《核安全峰會進展報告》上,“可能是具體工作銜接上的問題。”
“中國雖然沒有參與很多倡議,但中國的實際行動跟那些倡議都很接近。我們的工作已經包含了那些倡議中的內容。”陳凱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事實上,中國在本屆核安保峰會上,也有一份自己的《核安全領域的進展報告》,中英文雙語,起止時間也是首爾會議之后。但這份材料只出現在海牙核安全峰會中國代表團新聞辦公室的桌子上,這個獨立區(qū)域有告示指引,前往采訪的大多情況下都是中國記者。
一位錯過了24日上午的一場中國發(fā)布會的荷蘭記者抱怨說,“峰會的官方App上沒有顯示這場中國的發(fā)布會,我從Facebook上一位印尼記者拍下的紙質通知上又沒看到具體時間。”
由于荷蘭承諾要辦一場“無紙峰會”,會議所有議程、新聞發(fā)布,都在手機App上公布。而中國代表團在峰會期間一共有兩次新聞發(fā)布,都不在App上,舉辦地也都在“中國角”而不是主新聞發(fā)布廳的特定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