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6日,最新的航空測量顯示,福島地區(qū)的污染物因放射性自然衰變和擴散而有大幅降低。
根據(jù)去年10月和12月收集到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日本文部科學省3月1日發(fā)布了新版地圖。與2011年10月和11月的版本相比,新版地圖進行了大范圍的重新著色,各種顏色變化均表明測量到的輻射劑量降低了一半。
最明顯的是紅色區(qū)域顯著縮小,紅色代表輻射劑量率高于每小時19.0微希(uSvh)-約合每年166毫西弗(mSvy)。日本當局將超過50毫西弗的地區(qū)劃為“不得返回的地區(qū)。”
時隔一年后兩份輻射測量圖。(圖片來源:MEXT, 世界核協(xié)會)
2011年3月的福島核事故釋放了三種主要的放射性物質(zhì):碘-131,銫-134和銫-137。
其中,碘-131的衰變速度最快,半衰期約為8天,這意味著它對2011年的地圖幾乎沒有影響。變化最大的是銫-134,其半衰期為2年,從地圖上可看出,其含量已顯著減少。預計未來幾年,銫-134的含量會隨著持續(xù)衰變有更顯著的降低。
銫-137問題較大。因其半衰期約為30年,并且將會在相當長時間內(nèi)使空氣中輻射量維持在較高水平。日本國家和地方政府正通過開展大范圍的清理和除污計劃來解決這一問題。
除了衰變,去年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也幫助減少了污染物的含量。由于降雨,污染物從河流系統(tǒng)流入大海,由于強勁的洋流和稀釋作用,即便是在受損核電站周邊,也幾乎探測不到輻射劑量。去年7月該地區(qū)遭受的4級臺風也加速了污染物的消散。
(翻譯:國核工程有限公司翻譯中心 王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