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中國核能行業(yè)協(xié)會官網
當前位置:
>
訪問量:
行業(yè)動態(tài)
“人造太陽”ITER十年 萬鋼:為和平利用核能貢獻“中國智慧”
時間:2017年11月28日 來源:央視網 點擊量: 分享:

  

  央視網消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要盡我們的最大努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平利用核能和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

  2017年11月28日-29日,由科技部基礎司、合作司、資管司、核聚變中心共同主辦的“ITER十年——回顧與展望”會議在中國科技會堂隆重召開。

  參會嘉賓包括來自科技部、外交部、財政部、教育部、國防科工局、國家審計署、中科院、中核集團公司的政府代表、ITER計劃其他六方成員代表以及來自10個行業(yè)部門、10個核聚變相關領域的研究院所、10所知名高校、50家企業(yè)的總計300名代表。

  ITER計劃,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該計劃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多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僅次于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其目的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發(fā)電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其研究的受控核聚變獲得能量原理與太陽釋放光熱相同,故也稱為“人造太陽”,ITER計劃對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在多邊國際合作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由中國、歐盟、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和印度七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

  萬鋼表示,ITER計劃的實施是一個平等參與、互利共贏、共同進步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范例”。

  十年來,我國認真履行承諾和義務,承擔的ITER采購包制造任務全部簽署得到落實,嚴格按照時間進度和標準,高質量地交付了有關制造設備和部件,受到ITER參與各方的充分肯定。通過參與ITER計劃,有力提升了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國際項目管理能力和專業(yè)技術人才培養(yǎng)能力。我國在材料科學、超導技術、精密加工等相關領域的研發(fā)能力和技術水平取得長足進步,有些技術已經成功實現(xiàn)產業(yè)化。參與計劃的單位還憑借自身過硬的實力承擔了歐盟等外方的制造任務和外包合同。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杰介紹,作為ITER七方的成員之一,中國也爭取和承擔了相應份額的ITER采購包任務。這些任務技術含量高,時間緊,難度大。但是中國團隊敢于承擔,勇于創(chuàng)新,克服了重重困難,高效率、高質量的推進采購包任務,贏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贊譽。

  “以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為例,他們承擔了中國ITER采購包73%的任務。中國第一個采購包于2015年順利交付,并實現(xiàn)了100%的國產化,產品質量100%的滿足ITER要求。”

多部門協(xié)同參與支持ITER計劃實施

  據(jù)悉,自2008年以來,我國陸續(xù)承擔了18個采購包的制造任務,涵蓋了ITER裝置幾乎所有關鍵部件,由上百家科研院所、企業(yè)承擔。

  會上我國聚變界提出定期召開“中國聚變能大會”機制,旨在建立全國性的核聚變領域的交流溝通平臺,加強國內聚變領域合作。

  “ITER十年——回顧與展望”會議的召開為世界一流的聚變界專家們構建交流合作平臺,充分展示了我國CFETR目前設計的進展情況及其在全球聚變研發(fā)方面發(fā)揮的引領作用,增進了參與各方加強合作、共同推進實施ITER計劃的共識,大力提升了我國在聚變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為我國牽頭開展國際大科學工程實踐奠定基礎。

  據(jù)悉,國際聚變界將就會議討論的內容,最終簽署《北京宣言》,明確聚變能研究發(fā)展的目的和意義,進一步倡導世界聚變界的科學家們?yōu)榫圩兡芟嚓P技術研發(fā)加強合作,為最終解決世界能源短缺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貢獻力量。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過時了嗎?

為了得到我們網站最好的體驗效果,我們建議您升級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選擇另一個web瀏覽器.一個列表最流行的web瀏覽器在下面可以找到.